1、判断题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清稗类钞》载:“光、宣(光绪、宣统)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被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导致光绪、宣统年间“盛行文明结婚”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推动
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为了保护陵寝的风水不被破坏,他们弃用冒白汽、拉长笛的蒸汽火车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
材料二 自民国成立以来,报馆林立,报纸风行,言论界之发达,几有一日千里之势。然究其内容,或由政府收买,或由政党收买,或由一机关收买,故一言一论,必须随买主之旨意,而不能自由,其有卓然独立,而不为金钱利用者,又不免为两方所忌,此报界所以日趋黑暗也。
——1913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评论
材料三 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请回答:
⑴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
⑵ 报纸作为大众传媒之一,有怎样的功能?试举三例加以说明。
⑶ 对比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三中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说明什么问题?除了材料三中所说的功能外,互联网还有什么功能?结合你对互联网的了解或使用,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两例即可)。
参考答案:(1)背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举办一批民用工业,河北开平矿务局是其中之一,为了将它所产的煤炭运出而修建了唐胥铁路。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受中国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束缚,西方先进科技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报纸的功能:宣传思想、方针和政策,发布国际国内的新闻事件,发布经济信息、娱乐信息等。
(3)互联网作为高科技条件下的最新大众媒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它的推广和使用,并利用它来促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说明了当今中国政府的科学发展观和民主政治观。(言之成理即可)
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还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动性。(举例: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发邮件、网上聊天等)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材料概括、处理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要点,坚持紧扣材料,论从史出的原则,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