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出现的标志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组织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华约组织的成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互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促使1949年德国分裂的主导因素是
A.雅尔塔体系的不稳定性
B.各占领国长期斗争
C.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
D.德国公民的意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课本知识可知,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波恩;l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在原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这里个国家一个到向社会主义阵营,一个倒向资本主义阵营。所以德国分裂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制度的矛盾。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德国分裂的原因
点评:第一次柏林危机的概况及影响。概况: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影响:加速了德国的分裂;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九国公约》的下列哪项规定最能反映这次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
A.维护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D.施用各种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九国公约》规定“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的“原则”。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选D。
考点:《九国公约》
点评:《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观察右面一幅漫画(图中英文意为“杜鲁门主义”),若为该漫画拟定标题,较为合适
的是

A.反目成仇,势成水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杜鲁门主义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内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故选A。
点评: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标志。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冷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冷战的背景、具体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关于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直接导致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美国的崛起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因此A错误;B“建立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D“直接导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C的表述符合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