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到1833年,英国开采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二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 提问人
| ?籍贯
| 提问内容
| 回答要点
|
27
| 某君
| 广州
| 请问照相新法
| 详细介绍
|
43
| 卓君
| 烟台
|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
83
| 友人
| 金华
|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 介绍具体方法
|
135
| 友人
| 上海
|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
材料三
?
?
图一 1905年前后,中国有人仿造了 图二 清朝末年,东洋的黄包车进入
木制自行车,这种自力更生的成果很 中国,成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快就被引进的金属自行车淹没了。?
?
?
?
材料四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挂灯曰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社会》
请来源:91exam .org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铁路发展对英国所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
二、三反映了社会生活习俗变化中的哪些现象?(6分)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存在什么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这些
现象(或倾向)的原因。(5分)
2、选择题 为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 )
A.稳定国际汇率
B.提供全球性援助
C.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致力于经济复兴
3、判断题 孟德斯鸠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言论揭示了
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各类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B.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C.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D.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 )。
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