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不属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B.民国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欧洲列强急需大量进口中国的货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近十年间(1889-1899年),美国全国之最大问题,无过托拉斯(一种垄断组织形式)。政府之所焦虑,学者之所讨论,民间各团体之所哗嚣调查,新闻纸之所研究争辩,举全国之八千万人之视线,无不集于此一点。故欲知美国之国情,必于托拉斯;欲知世界之大势,必于托拉斯。…‘托拉斯之初出也,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凡28省(州)之政府发布法律,以禁止托拉斯,华盛顿政府亦随之。幡然卒不可禁,民间组织托拉斯者,易其名而用其实,而发达且日盛一日。……知此物之发生,由于天演理势,相迫使然。愈遏之则其势愈盛,而弊亦愈深。!”
——粱启超《新大陆游记》第26—28页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针对这一现象,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1)材料一中梁启超描述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势愈盛”的原因。(1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卡斯特罗认为当今全球化时代存在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15分)
参考答案:(1)社会状况:托拉斯成为美国普遍而典型的垄断组织形式,成为人们的议论焦点,政府一度实行遏制政策。(6分)
势盛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和生产不断集中;垄断组织有利于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控制价格和市场。(9分)
(2)现象:全球化时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6分)
原因: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趋势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9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美国全国之最大问题,无过托拉斯”“举全国之八千万人之视线,无不集于此一点”“政府发布法律,以禁止托拉斯”归纳出19世纪末美国社会状况;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可以依据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积极性以及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等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依据材料分析归纳,“同一条船上的乘客”指的是在全球化下各国的利益是相关的,“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反映了分配的不均,“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反映了全球化下的不公正等;第二小问可以从各国相互联系的紧密、全球化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十载寒风浸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大峥嵘”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④“粮补机补腮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二战”结束后,人类在大国主导下继续构建对地球村的管理体系。至该世纪末,一直得到延续发展的有
①两极格局 ②联合国 ③世界贸易组织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6分)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自古以来,中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对三代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不仅随时向人求教,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实际考察。其考察与研究所得使他发现两点:一是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之礼做出损益而有发展;二是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而多彩。
——张秉楠《孔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礼”的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孔子的“礼”未被采纳的原因。(8分,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请谈谈这些“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12分)
材料三?(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钱穆《民族与文化》
(3)以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例,谈谈你对进行社会变革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认识:礼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或后世的“礼”比前世进步);(2分)推崇周礼。(2分。本问照抄原文不得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2分)孔子的“礼”不符合各诸侯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2分)
(2)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或提倡西学)。(每点2分,共6分)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2分,必答)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或民智未开)。(4分,任写2个得4分)
(3)认识(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而不谈“认识”不得分。就事论事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可酌情给分,但满分不超过4分。)要点: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理性变革,尊重传统(不要偏激,不要全盘否定,尊重传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之礼做出损益而有发展”“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而多彩”可以概括出孔子对“礼”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礼”未被采纳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孔子的“礼”不符合各诸侯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维新变法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或提倡西学)。“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或民智未开)。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从材料“(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可以看出这个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答案要点: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理性变革,尊重传统(不要偏激,不要全盘否定,尊重传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