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10年6月,几位同学在高考结束后,议论起“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时间,说法不一。你认为哪一位同学说的正确
[? ]
A.甲:1976年7月
B.乙:1977年7月
C.丙:1977年12月
D.丁:1978年6月
2、判断题 阅读下图,该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A.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下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
B.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下乡,改革开放恢复高考
C.建国初期,知识青年下乡,改革开放恢复高考
D.建国初期,知识青年下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
3、判断题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判断题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斯大林时斯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李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