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80年代初开始,到如今发展到了攻坚阶段。以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先锋
B.提高社会生产力是目标
C.实质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以市场调节取代政府干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首先开始,在农村实施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然后推广到城市,主要增强企业活力,A的表述不合史实,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因此BD的表述不合史实,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某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其他部门必须“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歌词作家田汉南行至漳州,他看到当地群众砍伐相思树做燃料,遂写一首诗:“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八大的基础上又有新认识,表现在提出
[? ]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引自《中国
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年)》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二十一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时英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怎样的世界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1842―1860年和1957-1976年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具体史实指的是什么?(6分)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4分)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1)英国: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工业革命已经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政治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4分。)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产品行销世界各地。(2分)
(2)原因:错失1842—1860年机遇:清王朝腐败无能;“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每点1分,满分4分)
错失1957-1976年机遇:国际环境的恶化,(可答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中苏关系恶化等);国内“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6分,每点2分)
(3)三个节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分,每点2分)
(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4分,每点2分)
(5)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民族独立;和平的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2分,每点1分,满分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