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导致日本政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罪态度与德国有巨大差异的历史根源在于(? )
A.20世纪末以来,13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危机
B.日本领导人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参加国际会议
C.二战后初期,日本受到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严厉制裁
D.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法西斯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根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C两个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B项属于托辞,因为参加会议的大多数是各国的首脑,都公务繁忙。故符合题意要求的只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15分)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2)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13分)
参考答案:(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英国世纪:工业革命,或“世界工厂”,或伦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美国世纪:“金元帝国”的形成,或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答案2 :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史实方面: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避行回答。
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一流强国,一战前的扩军备战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垄断组织托拉斯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荚国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新战争,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美圆戚为联台围的常任理事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成为“金元帝国”,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移到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通过冷战,美国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深人到欧洲等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内容;美孚石油公司改制为托拉斯;罗斯桶新政的具体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具体内容;信息技术革命的具体内容:冷战的具体内容等;
其他答案。
组织方面
类型1:组织形成结构.语句连贯通顺
类型2:语句连贯通顺
类型3:部分列举,只进行简单组织
本题解析:第一问所谓“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亦即英国和美国主导的时代,最主要的标志其实还是经济实力,而成为金融中心,则是以国家或地区强大经济实力最突出的表现。第二问首先结合图表判断出“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次要理解这一转换的进程,也就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发展的历程,可以从原因和美国地位的变化两个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是(? )
A.《联合国宪章》确定美国具有特殊的权利
B.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的纽约
C.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资本主义国家占多数
D.凭借经济军事实力,美国控制了大多数成员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实力决定外交,美国的实力决定其操纵联合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
B.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苏两国从合作走向对立再走向合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逐渐走向松弛,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开始淡化,两国的再次合作有了新的可能和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更多的是强调合作与竞争,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A表述有误,当前国家利益之争并未消失,C D是推动两国走向合作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但不是主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 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①材料一中美国冷战政策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4分)
②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分别简述图三和图四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4分)

| 
|
图三:柏林墙拆除后的遗址
| 图四:国际格局变化结构图
|
③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并指出其中最具客观性的三种材料类型。(4分)
参考答案:①冷战政策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形成。原因:制止美国。(4分)
②图三:德国统一,两极格局逐渐解体。图四: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成为当今主要国际力量(答“一超多强”亦可)。(4分)
③线索:两极格局的建立到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到加强。类型:遗址、原始照片或影视材料、原始材料等。(4分)
本题解析:①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概括美国冷战政策表现:如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形成。根据材料二“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
②结合所学知识,图三反映的是柏林墙拆毁后德国走向统一,两极格局逐渐解体。图四反映的是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成为当今主要国际力量(或“一超多强”亦可)。
③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形成,六十七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中最具客观性的三种材料类型:遗址、原始照片或影视材料、原始材料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