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汉代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向西直至欧洲的罗马帝国。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相关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结论”比较客观,正确。D项的“结论”符合史实,正确。进一步可知,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错在“兴起”,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阐述正确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白居易唐朝诗人,A杂剧出现在元朝;C社会地位没改变;D海禁政策明朝才出现;草市是民间集市,唐朝出现了,所以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草市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从题干中的“耕”与“织”来看,这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25分)货币金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史上的货币基本史实
材料二 彻底拔除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这个过程被分为三步来实施。第一步就是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第二步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后来尼克松在1971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步。
----宋鸿兵《货币战争》
1934年美国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达到“金三银一”比例,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如何实现第一、第二步?“购银法案”对当时中国带来什么影响?(11分)
参考答案:⑴规律: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发展为通宝、元宝制;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由手工铸币向机器制币演变(答对三点即可,6分)
原因:宝钞大量发行,宝钞在民间的信誉降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大量白银的流入使中国的白银储备大量增加;白银的币值比较稳定;(答对两点即可,4分)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倡工商皆本;促进了赋税改革(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答对两点即可,4分)
⑵第一步:罗斯福新政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放弃金本位。(3分)
第二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实现了这个计划。(3分)
影响: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物价暴跌;国民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 (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有效提取表格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可以从钱币的形状,铸币权的变化,货币的材质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通过罗斯福新政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放弃金本位。“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通过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实现了这个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得出“购银法案”对当时中国带来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现代科学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