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察觉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后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做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半月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利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理由。中国参战为何采用“劳工参战”的方式?(6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理由: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4分)
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2分)
(2)特点: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答对3个即可给满分,3分)
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6分)
本题解析:(1)概括材料即可,“中国的大好机会”、“?共有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日本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等等;(2)“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中国人轻视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
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美国在一战爆发后采取中立政策,其直接目的在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战争与和平】(10分)
材料一?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4分)
材料二? 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这一百年中世界并不太平,各种暴力冲突和战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文明,在这一百年中,世界上爆发了250场国际的和园内的新战争。大约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支持的、由军事单位组织的集体暴力,……今天,如果新的世界大战再度爆发,人类将可能再也无法从战争的摧残中恢复。
——闾小波《一战启示: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用人类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来形容这一百年的历史毫不为过”。(6分)
参考答案:
(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一战。(2分)
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2分)
(2)20世纪前半期,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20世纪后半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升级;冷战后,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冲突、宗教矛盾所导致的战争频发。(6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可见作者是支持政府参加一战,因为战争可以维护民族利益,“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说明了战争能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抓住“最动荡的时期”“形容这一百年的历史”,据此可知解答时用一战以来的一百年的历史来分析归纳即可,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题,二是结合美苏争霸分析,三是结合冷战后的冲突分析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分别是
A.德国法国
B.奥匈帝国俄国
C.意大利英国
D.德国英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盟国是指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德国实力最强,德国与法、俄、英矛盾最大,三国同盟的形成也主要是德国组织的,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而三对主要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英德矛盾,三国协约的核心是英国,故排除ABC项,D项正确。
考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点评:三国同盟的核心及其原因
核心:德国;
原因:为德国实力最强,德国与法、俄、英矛盾最大,三国同盟的形成也主要是德国组织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
最严重后果是
A.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美德经济超过英法
C.帝国主义展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