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做题)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2分)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2分)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
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分)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分)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4分)
参考答案:【15分】
(1)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2)立法机构。(2分)三权分立学说。(2分)
(3)人民主权。(1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分)
认识: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近现代中国人
民共同追求的目标。(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14)奠定“科教兴国”战略理论基础的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863”计划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D.“火炬”计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题干强调是“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因此四个选项中最早的理论是7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8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10分)
材料二?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材料三?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四?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①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2分)②主要内容:仁;礼;(2分)实用;中庸;(2分)③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2分)④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2分)
(2)说明: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的需要,(2分)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或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理论)(2分)而且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2分)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2分)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2分)
(3)评价: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2分)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1分)
本题解析:(1)“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即总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崩溃时期。阅读材料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可概要答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一中的“教诲学生,‘删定’诗书”可直接点明传播方式。材料一中的“汉民族……集体原型现象……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实际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2)着重理解“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可答出董仲舒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需要而对儒家学说怎样改造,也可答出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实现民主和科学而对传统儒家思想进批判。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我们应深入而系统地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为现实服务,应该避免过度地利用孔子作招牌,一味地发“孔子”财。这是辩证地认识问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扬和利用等方面的适当态度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一国两制”的提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的“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A项是在1979年发表的,标志着两岸关系的缓和;C项是达成九二共识的大陆和台湾的相应的机构;D项是统一祖国的方针。
点评:“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大肆掠夺,1936年到1940年上海工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只增长了2.6倍,而同时期粮价却涨了5.8倍,其他生活用品增长4倍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占领者
A.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B.开设银行,滥发没有储备基金的伪币
C.肆意掠夺,低价收购农产品
D.将工矿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