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此时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错误;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和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C.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既与史实相符,又与材料当中的叙述相吻合,故此题选C项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民俗学研究的重点,其变迁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本专题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其中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
A.三民主义
B.三省吾身
C.三权分立
D.三次革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的革命理论的掌握情况,孙中山的“革命及建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民主义上.故答案选A。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表明
①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开明政策?②西方学说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
③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④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敦士立所创办的报纸的典型特点是“孔子加耶稣”模式,实际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这说明了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③正确。同时既然是中国近代第一份报刊,也就说明④正确。材料中无法判断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态度,也不能根据这么一份报纸的创办得出西方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论,那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①和②错误。所以答案为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920年《新妇女》载文指出:“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封建婚姻观念的动摇
B.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C.西方新式婚姻观在我国确立
D.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
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
D.百团大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重大战役,因此与人物生卒时间不符,其它三项都是在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年的期间。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重大战役。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0年12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