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此时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错误;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和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C.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既与史实相符,又与材料当中的叙述相吻合,故此题选C项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民俗学研究的重点,其变迁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本专题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济南
D.武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侨民最多,民族企业最多,所以受西方生活的影响最大,变化也最大。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征婚
B.文明阳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长辫和裹脚以及文言文等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故选C。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旧思想处于碰撞之中。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表明
①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开明政策?②西方学说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
③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④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敦士立所创办的报纸的典型特点是“孔子加耶稣”模式,实际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这说明了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③正确。同时既然是中国近代第一份报刊,也就说明④正确。材料中无法判断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态度,也不能根据这么一份报纸的创办得出西方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论,那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①和②错误。所以答案为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 “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 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 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①项最早提出“断发”主张的是康有为,因此可排除①,故选D。从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留长辫子被认为是“满奴”,是清朝的象征;“断发”使得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留长发被人们耻笑为“猪尾巴”。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