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记载,罗斯福实行新政后两年多的时间,美国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国家
A.实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B.调整农产品结构,防止农产品过剩
C.调控市场,降低农产品价格
D.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美国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显然是罗斯福农业调整防止生产过剩的危机措施,故本题选择B项。A属于工业措施;C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D属于救济措施;均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问题: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言之有理即可)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言之有理即可)
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言之有理即可)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言之有理即可)
(4)答题层次: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层次: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他在就职典礼上给人民带来了朝气……他指责企业界的不负责任,强调关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民。他要求赋予他只有战时才有的广泛的总统权力,以应对大萧条的紧急情况,那这个人是:
[? ]
A、华盛顿
B、林肯
C、胡佛
D、罗斯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人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