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公元前6世纪,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国度在几乎相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15?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变法都涉及“法治”,两者内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以法治理国家。成果: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增加了政府收入,发展了封建经济;废井田,“决裂阡陌”,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教民耕战”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能无敌于天下。
(3)内涵不同:梭伦立法,开辟民主;商鞅立法,建立专制。影响:梭伦的法治,使雅典走向民主化道路;商鞅的“法治”,激化了国内矛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商鞅变法时的三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奖励耕织

图三:商鞅铜方升
(1)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图二、图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因为当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材料二:对历史(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材料三: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富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历史局限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说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说明?
[? ]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地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
C.由于秦国统一和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和专制政策,主要表现在
①“什伍连坐制”?②轻罪重刑?③焚烧诗书?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③都商鞅变法的措施,也符合题意,而④项发生于秦朝始皇时期,故排除④项,正确答案为A。
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
点评:本题解答需理解秦国与秦朝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之一秦,而秦朝则应是灭六国后统一全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但是商鞅死后,“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B.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