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人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是临时政府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B与此无关排除。A外因,D个人作用是原因之一,但不能成主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贾谊、汉景帝
B.晁错、汉文帝
C.董仲舒、汉武帝
D.魏征、唐太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的“太学”即可判断选择C项。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由此创办太学,推崇儒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2年中日建交,数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日本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叙述了中日关系由建交、低谷,再到安倍晋三访华缓和、由钓鱼岛事件再入低谷这一曲折过程,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这一过程有缓和,也有低谷,B项只注意到低谷的影响,而D项只说明了缓和的原因,都没有全面看问题,排除B和D。日本对华政策是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必须全面看问题,即看到中日关系缓和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紧张的一面,切忌以偏概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趋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故排除②,因此选D.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分)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参考答案:(1)农奴制。
(2)批判的,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本题解析:考查了农奴制及俄国1861年改革相关史实。第一问从材料“俄罗斯”以及诗中人民的地位可以看出是落后的农奴制度。第二问作者的态度通过诗中作者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作者持批判反对态度。第二小问答出农奴制的落后。第三问主要联系后来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获得种种权利。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