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制度
2、判断题 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 ]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取信于民,在公布法令前,商鞅派人在成阳城(当时秦都城,今陕西西安北)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发出告示,谁要是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但是大家都不相信。过了中午,木杆仍然立在那里。商鞅便改为“赏五十金”。终于,有人扛起木杆,径直走到了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秦国,大家都知道商鞅执法山说一不二。
?请回答:
(1)请你根据材料概括出一个历史典故。这一历史典故说明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是谁支持了商鞅变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题 商鞅变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的支持
B.保守势力的让步
C.商鞅的权威
D.中小地主的支持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迭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持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中各有哪些调节物价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