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一)
2019-07-03 01:23:26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①勤俭致富 ②乐善好施 ③注重诚信 ④守法经营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
2、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3、选择题 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 ②海禁政策 ③重农抑商政策 ④官营手工业 ⑤家庭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悉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怕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 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省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达“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 “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三说明山西的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由此分析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