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考试级别严格,到明朝,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范进中举”应该参加的是哪一级考试
A.院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材料四: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它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东西德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坚持50-100年。谁也不知道,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4分)
⑵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主要目的(2分),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8分)
⑶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总理的一席话? (2分) 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3分)
⑷根据材料四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倒塌的原因? (4分)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4分)
参考答案:⑴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4分)
⑵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目的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2分)
说明:两党制定政策都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当前美国遭遇经济危机,需要中国共同应对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8分)
⑶表达他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2分)
表现: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3分)
⑷建立的原因:冷战和德国分裂(2分)
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据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2分)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势所趋民心所向(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13年9月22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开始了其任内的首次访华,巩固中委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涉及工业、农业、油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科技、投融资等领域的12项合作与投资协议。中委合作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反映出的一个实质问题是
A.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推进
B.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的团结
C.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反应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协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委内瑞拉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与我们不同。B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在南美洲就两个成员国智利和秘鲁,委内瑞拉不是成员国。D错误;题干中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开始了其任内的首次访华,目的是要巩固中委战略伙伴关系,延续中委的传统友谊。中委合作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正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下,努力发展自身实力的表现。经济利益关系是中委关系的实质和核心。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关系加强的重点,政治、意识体系只是次要地位。共同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的威胁还谈不上。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在仕途失意时,往往寄情于山水,这种做法受到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庄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而得之者。······共和政体为代议制政体,世界各国隶于此旗帜之下者,······如美国则已有十四省树直接民权之模,而瑞士则全乎直接民权制度也。吾人今既易专制而成代议制政体,然何可固步自封,始终落于人后。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于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彩,俾更近而抵于直接民权之域。代议政体旗帜之下,吾民所享者只是一种代议权耳。若底于直接民权之域,则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但此种民权不宜以广漠之省境实行之,故当以县为单位,对地方财政完全由地方处置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费。其余各种实业,则惩美国托拉斯之弊,而归诸中央。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矣。
——孙中山《中华民国之意义》(1916年7月15日)
(1)依据材料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对“中华民国”的名称情有独钟。这体现了怎样的伟人风范?(4分)
(2)概括提炼材料中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这样的中华民国在近代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原因:“民国”能在欧美共和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民国”能体现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的思想(2分)精神:振兴中华、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理论创新等。(2分)
(2)思想:国民享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以县为单位实行地方财政自治。(2分)
没有真正建立起来。(1分)原因:政治上,专制传统的影响和专制势力的强大;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缺乏实现民主的社会经济基础;思想上,儒家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民主理论不系统不完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战乱频繁,缺乏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任答其中的3点得3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于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彩,俾更近而抵于直接民权之域。”可以看出孙中山取名中华民国的用意在于直接民权的考虑。同时取国名为民国而不为共和国,“吾人今既易专制而成代议制政体,然何可固步自封,始终落于人后”,体现了孙中山有着振兴中华和制度创新的精神。(2)从材料“若底于直接民权之域,则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但此种民权不宜以广漠之省境实行之,故当以县为单位,对地方财政完全由地方处置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费。”可以看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注意不要照搬材料。孙中山的民主构想并未在中国实现,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