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观察下图,图二与图一服饰的不同是

?
《掌衡武士》?《北魏文官俑》
A.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B.民族融合的结果
C.经济发展的
D.实施均田制的结果
2、判断题 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殴”。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 ]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分)
(2)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你同意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据材料三,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4、判断题 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及各省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
A.咨议会没有实权?
B.维护专制集权?
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改革了政治机构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