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美国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
C.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D.苏联参战加强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美国态度的改变顺应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愿望;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苏联、美国与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进一步激起了两国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都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40年德国在西线占领的国家有
A.奥地利捷克丹麦挪威卢森堡
B.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C.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
D.丹麦 挪威 卢森堡荷兰苏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死于纳粹之手的神父的墓志铭写道:,我不是共产党,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犹太人时,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为自己的冷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材料二?希特勒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把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都划归进来。……希特勒幼稚且疯狂地认为,也自然可以由人来更改。”,所以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一定要用拳头!”
——《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文化根源》
(1)二战前哪些国家与这位神父犯了同样的错误,使局部战争最终演变为世界大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哪些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的言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国家与错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英法主导的国联没有对其真正制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实施有限制裁,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西班牙内战爆发后,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英法等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 )观点:民族主义;领土要求;武力扩张。背景: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掠夺激起了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纳粹党势力迅速增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4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强硬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保持了腓特烈二世以来的许多旧传统……统一以后,德国经济开始腾飞,很快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跃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界和商业界将目光扫向了世界,立志走殖民大国的道路。?——《德国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这场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直接威胁着一些国家的统治基础……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十分恐慌,他们感到用旧民主的方式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转向他们曾经“避开的极端主义领袖”,积极支持希特勒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德国投降后,美、苏、英、法于一九四五年元月五日发表了关于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规定把德国以及首都分为四个占领区。……
八月,波茨坦协定重申:“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将予根除,”并详细制定了管制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
材料四? 1971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政府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这一动作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
阅读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历史和经济角度分析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的社会根源。(4分)
(2)一战后德国处境如何?材料二所说“旧民主的方式”指什么?后来发生什么变化?(6分)
(3)材料三所规定的二战后德国受到了制裁,处置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是什么?(2分)?
(4) 德国政府和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反思?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历史: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经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必然要重新瓜分世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垄断资产阶级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2)受到协约国宰割。领土被改变,殖民地被瓜分,军事受到限制,承受巨额赔款。旧民主方式: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主共和制。后来变化: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3)原则:政治上实行民主化:经济上实行非军事化。
(4)较深刻的反省和真诚忏悔。愿望:追求和平与发展。(如果答为:反对战争,反对恐怖主义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0年12月,中国抗战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蒋介石亲题“信义和平”,是希望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A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之后美国对日宣战, BC两项错误;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C项错误;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