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的标志性事件是
A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两岸真正停火
B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三通
C台湾当局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D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汪辜会谈有利于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祖国统一有积极意义,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突出表明中国

[? ]
A.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D.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苏格拉底认为:“快乐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快乐是受感情左右的,善是经过反思的,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这表明苏格拉底( )
A.认为道德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B.追求理性主义道德观念
C.反对人们追求现世的快乐
D.追求人文主义道德观念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快乐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B不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潮;C理解错误;D不对,说法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探索、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请回答:
(1)“一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之初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2分)
(2) “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2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2分)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2分)
(3)“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1分)
参考答案:(1)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分)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分)
(2)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在城市中扩大企业自主权。(1分)搞活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分)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2分)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找出八大的历史贡献即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分)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先在农村发生,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即在城市中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国有企业;总体而言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搞活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所学可知“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3)结合所学不难得出中共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仁政”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倡导“以德服人”,他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天人感应”是汉代的董仲舒在其所著的《天人三策》中提出的。故A、B、D项均排除。“礼法并用”是荀子最早提出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而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隆礼重法”的治国理论。所以应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