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只是的迁移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答案①是正确的,主要说明周天子和郑国的国君是地位平等的,双方互换人质的事情;②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事情,这看不出;③主要讲到了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问题,材料正式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败问题;④宗法制度的内容,与题无关。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御史弹劾丞相,并非是争夺相位,也并非有意挑战丞相的权威而是行驶检察权;因此AB两项错误;D项错误,检察权和宰相行政大权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无法比较。监察官员和丞相的相互制约,体现的是加强皇权的思想。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联想已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三公九卿与考察官吏的制度都是要对官员考核评定,君主再任命的,而不是世袭,因此①②④不合题意,而皇位的继承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是世袭的,排除③,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4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威胁我们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持有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派别。(2分)概括说明他们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6分)孙中山是如何弥补西方政治制度不足之处的?(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的?(4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17—18世纪:中国农耕文明发达,长期世界领先。(2分)19世纪:西方列强的侵华行径,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2分)近年来: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分)
(2)派别:洋务派。(2分)
原因:受中国战败原因分析失误的影响,认为仅仅败于技术落后;受中外交往程度的限制,对西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受自身阶级地位的限制,属于封建制度的受益者地主阶级;受洋务派教育背景的制约,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任答3点6分)
弥补:创立五权宪法;(2分)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3)①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任答2点4分)
避免误读: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采意给分,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17~18世纪,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中国龙代表着暴力、邪恶”、“ 近年来,‘威胁我们的龙’”等,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以来,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认识,态度及观念的变化,从中折射出的主题,即中国国力的相应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认识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三个时期来解读:
A.17—18世纪时期,由于中国的农耕经济文明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再加上长期以来古代中国科技的发达,领先于世界(15世纪中后期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B.19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行径,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国力衰弱,由此对中国的态度陡变。
C.近年来(21世纪),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很大程度上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遭到了一些西方大国的强烈不满,它们散步“中国威胁论”等。
(2)根据题干及材料二关键信息“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等,本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欧美)的进程的相关内容——器物(技术)阶段和制度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材料二的“判别”,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只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之所以当时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有这样的认识,主要居于以下原因:①鸦片战争等的战败及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科技的(主要是军事武装方面)落后;②受先前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③“西学东渐”局面不够深入,对西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④受自身阶级地位的限制,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他们势必要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等。
鉴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不够深入,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重点是制度层面)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鉴于中国当时的历史和国情,弥补了学习西方的不足(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阶段),主要体现在:①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政体;②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③创立了五权宪法等。
(3)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材料四关键信息“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等,本问实际上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对策及相关成就。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避免“误读”的外交政策,重要史实主要体现在:①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建立平等外交关系;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起了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③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积极促进亚太恢复和平与友好合作。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避免外交“误读”,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之间务必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积极增加、增进国家间的了解和互信;②秉持“求同存异”、“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实现共赢;③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反对霸权主义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技术阶段)·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制度阶段)·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外交·外交政策及一系列外交成就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反映的是皇帝制度下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特征,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看出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秦朝建立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故AB项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