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02:29:1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明朝,京剧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故④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符合明代史实,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本题难度:一般
2、简答题 (25分)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爱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7分)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材料三 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因素:政府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三教合一潮流发展,理学兴起;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7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得7分。) (2)特点:普及速度快;更重视自然科学。(4分)影响: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6分) (3)变化:译书数量大大增加;译书的主体从教会发展到官方再到民间。(2分)认识: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这些变化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译书活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6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相关内容——宋代印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推进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中央政府的重视;②印刷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③儒佛道“三教合一”潮流的发展,理学兴起及发展;④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信息,本问考查古代欧洲印刷业发展相关情况。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等,比照材料一,欧洲印刷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印刷技术普及的速度上,普及速度相当快;B.印刷范围上,更加重视印刷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等。以上欧洲印刷业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给欧洲带来了重要影响,即体现推进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具体这样来认识:A.文化教育事业上,促进了欧洲科学文化的普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B.思想文化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C.政治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欧洲的封建(西欧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信息,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相关内容——译书活动的变化。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近代中国译书活动的相关变化,主要体现在:A.译书数量上,鸦片战争后,译书数量大大增加;B.译书的主体上,从最早的教会,发展到官方,再到民间。近代中国译书活动的这一系列变化,与近代中国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得出认识:A.近代中国译书活动是民族危机加深和西方文化传播交织作用的共同结果;B.官方和民间的译书活动多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C.译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宋代印刷业的发展;古代欧洲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欧洲印刷业发展相关情况(课标外);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近代中国译书活动的变化及认识(课标外)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宋代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文明在文化领域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尤其是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材料二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四 宋徽宗赵顼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3分)怎样理解“这些大发明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4分) (3)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具体表现:13世纪--14世纪初,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人欧洲。(每点一分,共3分) 理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帮助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促使欧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三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每答对一点得一分,不超过3分;只回答“促使欧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最多得一分。) (2)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回答理学对“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每点2分,共4分)。 (3)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回答,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我国我国四大发明中外传主要有: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分别如何推动欧洲发展的角度回答。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帮助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促使欧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由“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可以分析出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由“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可以分析出理学的兴起对绘画的影响是使绘画更加注重意境。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本题主要分析李贽叛逆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解题前一定要明白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此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解答时可以从明朝中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来作答。如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上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科学技术·宋元三大发明的外传及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书法和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李贽思想的背景。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