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02:32:15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从“文革”当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不包括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民主法制建设 C.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制 D.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为贾政的妾室所生……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可知,导致两人地位的不同是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贾宝玉是嫡长子,贾环不是。这是与血缘有关,与宗法制有关。所以答案选C。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 A.明清两代都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社会 B.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C.明朝废除宰相造成了政治黑暗的局面 D.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完全专制社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统‘政府’于‘王室’之下”。此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失去制约,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局面,延续600年之久。据材料可判断A、B、D说法正确,明朝之前中国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评: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②标志: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4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威胁我们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持有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派别。(2分)概括说明他们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6分)孙中山是如何弥补西方政治制度不足之处的?(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的?(4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17—18世纪:中国农耕文明发达,长期世界领先。(2分)19世纪:西方列强的侵华行径,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2分)近年来: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分) (2)派别:洋务派。(2分) 原因:受中国战败原因分析失误的影响,认为仅仅败于技术落后;受中外交往程度的限制,对西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受自身阶级地位的限制,属于封建制度的受益者地主阶级;受洋务派教育背景的制约,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任答3点6分) 弥补:创立五权宪法;(2分)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3)①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任答2点4分) 避免误读: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采意给分,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17~18世纪,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中国龙代表着暴力、邪恶”、“ 近年来,‘威胁我们的龙’”等,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以来,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认识,态度及观念的变化,从中折射出的主题,即中国国力的相应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认识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三个时期来解读: A.17—18世纪时期,由于中国的农耕经济文明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再加上长期以来古代中国科技的发达,领先于世界(15世纪中后期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B.19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行径,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国力衰弱,由此对中国的态度陡变。 C.近年来(21世纪),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很大程度上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遭到了一些西方大国的强烈不满,它们散步“中国威胁论”等。 (2)根据题干及材料二关键信息“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等,本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欧美)的进程的相关内容——器物(技术)阶段和制度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材料二的“判别”,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只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之所以当时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有这样的认识,主要居于以下原因:①鸦片战争等的战败及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科技的(主要是军事武装方面)落后;②受先前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③“西学东渐”局面不够深入,对西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④受自身阶级地位的限制,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他们势必要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等。 鉴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不够深入,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重点是制度层面)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鉴于中国当时的历史和国情,弥补了学习西方的不足(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阶段),主要体现在:①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政体;②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③创立了五权宪法等。 (3)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材料四关键信息“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等,本问实际上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对策及相关成就。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避免“误读”的外交政策,重要史实主要体现在:①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建立平等外交关系;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起了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③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积极促进亚太恢复和平与友好合作。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避免外交“误读”,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之间务必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积极增加、增进国家间的了解和互信;②秉持“求同存异”、“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实现共赢;③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反对霸权主义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技术阶段)·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制度阶段)·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外交·外交政策及一系列外交成就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