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会是近代出现的商人群体。据统计,1908年,全国已有58个总商会,1912年商会总数猛增至794个,1915年更激增到1262个。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鼓励
B.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C.民族工商业发展
D.欧洲列强放松侵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时间1908-1912—1915,商会此时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民主工商业的发展,故本题选择C;A、B、D均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故均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
(单位:家)
年份
| 民国 元年
| 民国 二年
| 民国 三年
| 民国 四年
| 民国 五年
| 民国 六年
| 民国 七年
| 民国 八年
|
数量
| 17
| 37
| 37
| 50
| 33
| 34
| 29
| 23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三 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四?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4)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3分)
(2)状况: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分)
(3)状况: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或全国形式上的统一)。(3分)
(4)境地:处于困境(或陷入绝境)。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化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5分)
本题解析:
(1)解答本题需要把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指的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出现;“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指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些原因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析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可知,民国初期新注册工厂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根据材料三的《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等方面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后期,通货膨胀严重;加上美国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发起内战、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关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
B.该题词时间为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C.反映了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D.该题词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AD正确,B错误,是在1983年国庆节题的词,故选B;C正确,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点评:“三个面向”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反映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的其他的教育的发展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向、恢复高考制度、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四库全书》将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如果你要查阅孟子用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应该查阅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经部收儒家的经典及小学(文字音韵的训诂)方面的书。故应该查阅经部。A 正确。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78—1984年粮食产量统计柱状图(单位:百万吨)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5年5月31日)
材料三: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2分)
据材料二归纳1978—1987年中国农业经济呈现的态势,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因素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
(4)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决定的?(1分)“特区是个窗口”,请说出我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 “窗口”。(2分)
参考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或答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分)
快速发展。(1分)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3)四川、安徽;(2分)
因为“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土地仍是公有。(1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两个得1分)
本题解析:(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其特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2)这几年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先是在四川和安徽开始的,包产到户并不能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因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改变的经营方式,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4)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我国最早开放的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它们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经济特区,自1979年起,中国相继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与海南为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封府的窗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