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历史研究可以去除主观因素,达到完全客观的境地。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这种对历史客观性的信心?(?)
①“历史是一门科学,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
②“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③“我们只要把材料准备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l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讨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 (? )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 )”处应该是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时间信息“1959年”可以排除A、B两项,再据材料中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信息,可知这是指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排除C,本题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 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以天理遏制人欲,根本目的是什么?
(2)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角度理解,上文作者为什么认为理学倡导的“义” “利”观是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3)上文作者认为理学倡导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2)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缺一不可。理学主张完全消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3)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本题解析:本题为延伸迁移性题目,主要考查对宋明理学影响的评价。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思考问题。(1)问结合“天理”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回答。(2)问注意题目规定的答题角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也就是从社会生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角度分析问题。(3)问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68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专门班子,宣布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批判相对论,革相对论的命。”这表明
A.自然科学也具有阶级性
B.相对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C.“双百”方针遭到了破坏
D.科学理论有了革命性发展
www.91eXam.org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述了1968年文革期间“相对论”在中国遭到批判的史实,这说明了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中要让学术争议自由的主张遭受到巨大的挫折,所以C项符合题意要求,A D两项表述错误,B项没有体现。
点评: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材料反映了“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其含义的理解,当然也应该关注此时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间的本质差别。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们应如何对待全球化?
参考答案:对待: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要顺应历史趋势;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达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10分)
本题解析:对全球化的认识主要是从全球化的由来、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等角度分析。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全球化对发展国家的影响等。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