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
“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但又不是教材的原文,需要知识的拓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仁。D正确。A是二程的观点;B是孟子的观点;C是孔子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能够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其背景是:①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中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开展抗法斗争④中国支持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斗争? (?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新中国能够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④发生在1954年以后,时间不符。A、C、D选项都包涵了④,故正确的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是
A.决定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B.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通过了国务院新的机构改革方案
D.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历史的基础知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法制建设方面的方针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故选D。A项是在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项是在1982年;C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注重法制建设,在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通过了1982年宪法,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1995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01年12月初,我国第一条铋系高温超导体材料生产线在北京建成并正式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这种超导材料从研制开发到成功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周期缩短
C中国政府追求科技建设高速度
D综合国力是以科技发展为前提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种超导材料从研制开发到成功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说明,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周期缩短,科技成就进入市场的速度提高了,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政治: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进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经济:①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②经济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这成为一个推动力。科技: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军事:巩固国防,增强军事力量,保家卫国需要成为推动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比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