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主要是
A.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B.正确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C.确立了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工作重点
D.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C是会议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内容而非依据;D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A属于原因,但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正确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社会注意改造完成后,阶级矛盾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因此选B.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加。故选B。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某一历史名城位于今天的经济开放区内,它曾是隋朝大运河的枢纽、唐朝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和太平军北伐的出征地,这一城市是下图中所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它曾是隋朝大运河的枢纽、唐朝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和太平军北伐的出征地可知此地为南京,即图中的②。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和商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分辨历史事实的能力。只要对书本重点知识了解的话,很容易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矿企业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要求确认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可用排除法解答。A选项是民主改革的内容而非目的;B、D选项吃虽然是改革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民主改革废除压迫工人的旧制度,生产改革废除旧的生产管理制度,这些均属于“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