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是
[? ]
A.林则徐?
B.魏源?
C.洋务派?
D.维新派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4: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3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1、2、3,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4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某学者说:“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这里的“同盟者”是指
[? ]
A.地主阶级
B.无产阶级
C.劳动群众
D.洋务派
4、判断题 在近代,各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初期历经了曲折发展的进程。“民主革命初造成功之后,被推翻的专制势力和专制制度的企图复辟,甚至实现复辟,应该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现象。”符合这一说法的历史现象曾出现在
①英国②美国③法国④中国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5、判断题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