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A.孔子、孟子、荀子
B.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C.程颢、程颐、朱熹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6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要求加快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请列举中国古代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4分)
材料一?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时间
| 法律名称
|
1843年
| 《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
1855年
| 《有害物质去除法》
|
1876年
| 《河流防污法》
|
1926年
| 《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
1956年
| 《大气清洁法》
|
1963年
| 《水资源法》
|
1973年
| 《水法》
|
1974年
| 《污染控制法》
|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列举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8分)
材料二 2002年全球碳排放量示意图

——引自M-F.杜兰等编《全球化地图》
(3)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评析该观点。(12分)
参考答案:
(1)列:儒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社会造福。道家老庄崇尚自然,以因循自然的“无为”为处世的方法。(或道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庄子,提出“天人不相胜”,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儒家董仲舒,天人合一。(任答2点即可。4分)
(2)说明: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有利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核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干预的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等。(8分,4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评析: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是不合理的;(1分)
历史角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工业化的发展,使煤炭、石油资源成为主要工业动力,西方国家大力排放温室气体。(4分)而中国则长期处于农耕时代,因此从历史角度西方发达国家要负主要责任。(2分)
现实角度:从2002年全球碳排放示意图表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增加,但总的排放量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从现实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仍要负主要责任。(3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是出于对中国的偏见,是逃避责任;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分)
本题解析:
(1)儒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社会造福;儒家董仲舒,天人合一。家老庄崇尚自然,以因循自然的“无为”为处世的方法。道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庄子提出“天人不相胜”,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英国政府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法律解决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能源、新技术出现,尤其是核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重工业发展比重下降;国家干预的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与发展,生存对环境压力减小;人们环保意识增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等,这些都有利于环境改善。
(3)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是不合理,从历史角度看,西方是先发内生的现代工业国家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使煤炭、石油资源成为主要工业动力,西方国家大力排放温室气体。中国是后发的工业国家,而中国则长期处于农耕时代,因此从历史角度西方发达国家要负主要责任;从现实角度看,从2002年全球碳排放示意图表明,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增加,但总的排放量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从现实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仍要负主要责任。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是出于对中国的偏见,是逃避责任,混淆视听;但是中国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历史老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回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史观的概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可理解为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答案选择B项,AC两项说法与史学范式无直接联系,D项应是从文明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
点评: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毛泽东的题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正式提出是在1959年
B.这是科学文化工作的长期方针
C.执行这一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
D.这一方针利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1956年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亲手题词上图,所以A项说法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B C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应直接排除,故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2分),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
参考答案:
(1)核心:“仁”、“礼”。(2分)
(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3)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直接说明孔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仁”、“礼”。(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中文字“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能够看出战国中后期已经有人明确主张国家统一,这表明中国古代思想界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依据所学可知推动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四中文字“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说明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依据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