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人物有(? )


①魏源?②康有为?③孙中山 ④张謇 ⑤毛泽东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他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阐述的思想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两人都未涉及到政治制度的革新,故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7年董必武在《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距离实现共产主义很远,没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妄想在这样落后的经济条件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初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当前的目标首先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与孙中山先生所遗留的三民主义在现阶段真正实施起来,没有什么不兼容的地方。”对这一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阐明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具有明显的兼容性?
B.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C.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将来会共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D.中共现阶段的革命目标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没有原则冲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译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刊登了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崇拜的人物中,崇拜孔子的有157人,孟子的有61人,孙中山的有17人,其他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
⑴据材料一,魏源认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方法(途径)是什么?他是怎样做的?(5分)
⑵梁启超的思想主要受到西方什么思想的影响?(2分)
⑶从材料三看,当时中小学生主要崇尚的是哪种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⑷材料三的调查结果中孙中山位居第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人榜上有名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参考答案: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外国情况。(3分)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一书。(2分)
⑵达尔文进化论。(2分)
⑶儒家思想。(1分)原因: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封建思想意识仍很浓厚;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4分)
⑷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