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九)
2019-07-03 03:35:12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风俗习惯是一文化现象,它有着很深刻的背景和渊源,风俗习惯的演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有许多涉及到了社会风俗的改进和吸取。回答21—22题 小题1: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 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 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 小题2: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把生活习惯的西方化作为了一个走向近代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因此大力提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不包括 (?) A.使日本形成了军国主义思想 B.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发展 C.配合了政治、经济的改革 D.使日本生活方式更加丰富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4分)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2分)
3、判断题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4、判断题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 ]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况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10)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