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事件能反映出当今世界地区局势缓和得到加强的是(? )
①美、英、法等国接受《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②2000年6月朝韩两国领导人首次会晤③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展核试验@2007年5月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朝韩铁路恢复通车
A.①③
B.②④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说法错误,因为美国没有接受,③不利于地区局势缓和,反而造成南亚的紧张局势。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周恩来是中共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指挥者,他的外交活动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列活动中与此相关的有:
①参与了国共两党谈判,推动合作抗日?②提出“求同存异”思想,促成万隆会议成功
③出席日内瓦会议,体现大国外交风采?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见证中美建交历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周恩来为结束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威望。①②③④都是其参加的外交活动,故选A。
点评:周恩来是中共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也是中共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他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起重大事件的进程都有重要影响,不论其个人政治主张如何,他所具有的伟大人格魅力被世人广为传颂,而其潇洒从容的仪态和处事风范也为众人称道。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为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李立三认为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种选择体现了当时党内的一种什么错误倾向?(4分)
(3)结合史实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怎样开创的?从中你认识到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1)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要依靠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4分)
(2)李立三认为没有无产阶级的罢工斗争,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左”的错误倾向。(4分)
(3)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总结井冈山的斗争经验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时,应依据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工农武装割据”知识即可做答。第(2)问通过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得出正确认识。第(3)问主要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是一个时代的反映。比如:“天理良心”“诚心诚意”“人欲横流”“涵养功夫”等等,这些口头禅流行时间不会早于
A.元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此题解题的关键词是“天理良心”,“天理”学说最早出现在北宋,是北宋时期儒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有它出现说明这些口头禅流行时间不会早于北宋。题干中最早的朝代就是北宋了,所以其它的词汇不会早于宋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指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就是等于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指出:边区各级选举,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选举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二者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6分)
(3)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发布这两个文件的背景和意义。(4分)
参考答案:(1)主题:民主与独立。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2)①认识:材料二——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材料三——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分)②来源:材料二——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分)材料三——马克思主义。(2分)
(3)意义: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以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2分)
本题解析:近代化(或叫现代化)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本题主要从政治上的民主化角度考查了近代中国革命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化的探索。主要侧重对学生迁移运用基础知识、概括归纳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