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历史性事件是(? )
A.中共八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 ]
A、饮食习惯
B、婚姻习俗
C、温饱问题
D、住宅出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年份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2001
| 42.5
| 50.1
| 7.4
|
2003
| 31.5
| 54.8
| 13.7
|
2007
| 18.5
| 57.1
| 24.4
|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B.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理解材料分析比较的能力。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小幅度上升,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C说法符合题意;A、C项的历史事件与表格的时间不符;D项说法错误,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并没有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实业家张弼士曾在山东?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该地定为沿海开放城市,同时开放的还有该省的? 。同年,中共?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此全面展开。
参考答案:烟台?青岛? 十二届三中全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 “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佛教式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大同”这一终极目标。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以“去苦求乐”作为其幸福理想得以实现的动力,把追求快乐、幸福看作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材料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幸福观的内涵。这种幸福观有什么积极意义?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图中反映了怎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参考答案:
(1)幸福观:就是生活上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超越感性的欲求,做到安贫乐道。积极意义:孔子的安贫乐道的幸福观为后人追求恰当的、适度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价值指向。
(2)改变:由复古到以追求进步为社会取向,由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仁政、德治到追求博爱(或人权)、自由、平等为政治理想,由安于贫寒、清心寡欲到追求生活快乐、物质享受为道德基础。其幸福观赋予近代西方的价值观内涵和功利主义色彩。原因: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全面危机;近代工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西学的传播。
(3)信息: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稳步提高(或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努力:政治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文化上实行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行双百方针,促进文艺繁荣。社会生活上关注民生,建设美丽中国。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人不同时期价值观的理解能力。第(1)问从孔子的话中概括出内涵,他主张吃普通的饭,不富且贵,这对人们追求适度的幸福有借鉴意义;第(2)问康有为的幸福观从材料二逐条概括,主要是其带有近代色彩的价值观,原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第(3)问图表反映了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从2006~2008年呈增长趋势,措施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