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古代将国库收入与物价稳定及商品流通结合起来的政策是
[? ]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市易法
D、一条鞭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材料中“由政府拨出巨款”可见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这表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从“半年出息一分”可见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可以用列表形式总结概括。
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广修水利工程,保证灌溉;耕地面积增加,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
方田均税
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
青苗法
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借贷;利息偏高,负担沉重
?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宫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民是沉重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
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利了市民生活
?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北宋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完全切合实际
D.变法实施的手段不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强烈反对,说明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腐朽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北宋统治的腐朽。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