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2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参考答案:(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3)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入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1)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后一个问实际上问的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忆教材即可。
(2)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这一时间概念。评价题要本着全面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3)材料提供的信息比较直白明了:“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可以得出“教育立法”的结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可以反映出“拿破仑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目的”从最后一句话里面可以看出来。
(4)“启示题”要把握一种解题方法:综合前问得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该图中的一段话引自《论语·述而》,反映了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题目中涉及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所以体现出其理念是启发式教学,所以B项正确,CDA不是题目意图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对古代西方三位著名学者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C.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 ]
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创立阿卡德米学院?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思想家主要思想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美德即知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而其他三项都与题意无关。
点评:历史选择题就所选材料与教材的关系而言,或多或少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而在阅读与解析材料时,要尽可能找到该材料内容在教材中的对应“坐标”,然后挖掘所蕴藏的信息,联系教材认真思考。组织答案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具体材料具体分析,既不要从已有的知识中找现成的答案,也不要把老师的话语当成?标准答案,而要根据材料的具体信息而联系教材梳理思路,精心作答。
以思维为灵魂,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