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权利法案》
材料二?第11条:“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入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权利法案》颁行的目的是什么?它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请结合材料归纳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判断德意志帝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与英国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判断我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由此,判断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1)目的: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君主立宪制度;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或者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了几种不同性质的政治制度。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图(诸子论道)?雅典学园(智慧之光)?
材料二 《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材料三 《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幅画所描述的景象有何共同之处?产生这种社会氛围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8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两部戏剧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 (6分)
(4)根据材料二、三,两部戏剧中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反映了一种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社会景象。(2分)
中国是因为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客观上提供了自由的社会环境;雅典则是确立了民主政治,优越的政治制度为公民的思想与言论自由提供了政治保障。(6分)
(2)相同的是,都是关注社会与人的问题。(2分)
不同的是,中国的思想家更关注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出很多治国方案以及道德准则,属于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的范畴;而希腊的思想家主要研究自然哲学,探讨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属于哲学思想范畴。(6分)
(3)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4分)。精神:人文主义精神(2分)
(4)影响不同:中国:当时的人文精神并未对传统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2分)。
欧洲:人文精神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2分),
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2分)
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的两幅图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和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学园;都体现了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社会景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的关于中国春秋战国和古希腊的相关时代背景分析得出,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因为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客观上提供了自由的社会环境。雅典则是确立了民主政治,优越的政治制度为公民的思想与言论自由提供了政治保障。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讨论的是动荡变革中的治国方案以及道德准则;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探讨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故其共同点是都是关注社会与人的问题。不同的是,中国的思想家更关注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出很多治国方案以及道德准则,属于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的范畴;而希腊的思想家主要研究自然哲学,探讨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属于哲学思想范畴。
依据所学知识,《牡丹亭》是明朝时期的戏剧;《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结合所学知识,二者的共同的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依据材料中的“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万物的灵长”,可以看出其体现的共同精神是人文主义精神。
(4)本问结合中国明朝中期的社会状况可知,当时的人文精神并未对传统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可结合文艺复兴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回答问题,即:人文精神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魏晋隋唐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
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
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
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如蹙额面临严峻的挑战,它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故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右图是一张1983年台湾地区为纪念利玛窦来华400周年发行的邮票。从图中可见利玛窦来华后已改为中国式打扮,其真正的目的是_____。

A.熟悉东方礼仪文化以便传网西方
B.接近中国士大夫便于传教活动
C.害怕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D.利玛窦仰慕中国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利玛窦是罗马耶稣会教徒,于明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当时还没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洋教斗争还没出现。C可排除。万历十一年,利玛窦在肇庆建起了中国内地第一座天主教堂,开始在肇庆传教,但当地士绅和百姓还都与“洋和尚”有很大的隔阂,为了消除人民的敌对情绪,利玛窦穿起中国式的长袍大褂,以孔门信徒的身份出现在知识界和官宦之中。由此可知B选项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9年4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内,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都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许多少数民族昨天还受着封建制度甚至奴隶制度的束缚,今天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这些成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各地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归纳与概括。材料主要阐述了许多少数民族通过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光明大道,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因此A符合题意。而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B不合史实;由材料中“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可以得出C不合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时间不合题意,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