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D.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这不是北魏均田制的影响。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复合选择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俄国、日本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国、日本
[? ]
A.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回答下列问题:
⑴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点?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人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首肯,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具有改革家的胆略与气魄,有一定远见,力图排除阻力,立志变法图强。
⑵冗官、冗兵、冗费
⑶梁启超的观点是合理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的改革变法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进步的。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选修内容,为选做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选取。从命题意图上既要考察基础知识,又要培养比较与鉴别能力,同时旨在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以增强变法改革的自觉性与勇气,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提供启迪。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6分)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
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
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6分)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2分)
参考答案:(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4分)
(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3分)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原因:宋统治中期出现积贫局面,为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3分)
(3)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分)
(4)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