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使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以彻底改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53-1957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题干中“使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以彻底改变”表述错误,故选B。
点评:在一五计划中,为了加快工业化速度,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得以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2)这一制度内部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
(3)上述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趋势如何?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
(1 )必然性:
①具备了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具备了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国家统一趋势加强;各国兴起的变法运动为其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具备了理论基础。法家代表人韩非子等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法治,为其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6分)
(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3)①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这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生产发展;
②君主权力(或皇权)空前强化。这使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4分)
本题解析:
(1)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的经济状况,诸侯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实力增强、统一趋势加强的政治因素,和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对封建专制集权的言论等各方面分析。
(2)针对于封建专制而言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针对于中央集权而言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3)本题应从中央集权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统一。而从君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得出君权加强,封建制度的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出了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材料一 西方人在刚开始时很是怀疑苏联创造新社会的计划,很多人都认为它一定会失败。而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展开,怀疑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兴趣。但是那些有足够兴趣访问苏联的西方人通常却又对苏联的印象都不好,如果还不能称为幻灭的话。他们对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在另一方面,大部分西方人也都同意,没有五年计划造成的工业增长,苏联就不可能在二战中对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西方人是如何评价苏联五年计划的。(4分)
材料二

(2)图片反映了两个“五年计划”中的什么现象?各自的影响是什么?(8分)
参考答案:(1)既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又看到其贡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工业发展为打败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2)“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4分)
“二五”计划: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指标的“左”倾错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三年经济困难。(4分)
本题解析:既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又看到其贡献。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罗马法发展史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
A.《十二铜表法》
B.习惯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再现能力,C项万民法是一种法律体系,D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B项习惯法不符合题意。这三项都应该排除。《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一个结果,规定公民大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才是罗马法发展史的起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太简”,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支离”。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之争。乙方是陆九渊的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致良知”就可得到天理,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甲方即朱熹的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知论上提出“格物致知”。A、D是陆王心学的观点;C是王阳明的主张;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