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假如你是一位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会经历到:
①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②受到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只交商品出厂税无其他税收?④半开工状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探究式组合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国民党统治后期。 由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民族资本家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加上国名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工业大多处于半开工状态。所以本题答案是D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三年科研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技术科学,有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半个月之后,有报道说北大的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处在
A.维新运动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
C.大跃进时期
D.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信息表明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有了相当快的增加,这明显符合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浮夸风的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隋唐时期,中国与天竺的交往
A.主要是经济交流
B.以佛教为纽带
C.以互派留学生为主
D.受到皇帝的压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隋唐时期中国与天竺交往的最大特点是以佛教为纽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富力车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成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中国汽车销售将达到1700万辆(中外合资车企占据多数)。?
——摘自中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
记者10月4日从奇瑞汽车公司获悉,在目前公布的第三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中,奇瑞又有9款车型入围,至此,奇瑞共有29款车型达标,同时斩获五项“第一”,开创国内车企先河。?
——摘自芜湖新闻网?
材料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工业”的概念已经过时,跨国公司代表了当今企业的主流,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全球本土化”……中国的消费者更乐意看到,国际汽车大厂商们在中国市场上你死我活的搏斗,使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通货收缩效应,进而拥有一辆和外国一样既便宜又好的车。?
——摘编自郭重庆《全球化与中国创造业》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球化的利弊,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看法,并尝试以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例说说中国应如何面对全球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内因: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外因: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 ?
(2)特点:产量节节攀升、增长率基本稳定;由追求数量增长向低碳(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民族品牌逐渐成为亮点。原因:改革开放国策的指引;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中国车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等。
(3)看法: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全球化使生产各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流通,消费者能因此受惠;培育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我们提倡振兴民族工业,但要坚决抵制狭隘的民族偏见。面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对中国汽车工业而言,要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中国消费者受惠于自己民族品牌的汽车,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1)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2)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本题问的是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而A、B、C三项有的是原因,有的是表现。所以应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