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但也有积极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1)积极作用:
①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②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
③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宋词成为中国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优秀词人和词作层出不穷。
④对后代乃至今天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消极作用:
①大幅度扩大科举取士,重文臣、轻武将,使宋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出现屡败的被动局面,被迫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给两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②扩大取士名额,造成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使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导致北宋中期之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也是导致北宋政治腐败以至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全面进行评价。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但要观点鲜明,表达流畅、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B.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背景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吏治腐败。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5分)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土主张的相同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3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2分)
参考答案:
(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1分)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2分)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任答1点,1分)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1分)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1分)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任答2点,2分)
(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2分)
本题解析:
(1)考查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分析材料一据“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可知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和第三小问可结合所学的史实来回答即可。
(2)分析材料二依据“……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结合材料一可知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土主张的相同处在于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这种取士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依据“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并结合所学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与理财这一问题无关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将兵法
D.市易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中所说的“这一问题”指的是理财问题。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都是理财措施;将兵法是加强军事训练、充实边防力量的军事措施,不带有理财的性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