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而“四书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故排除②④,①③是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选C。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魏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均田令,授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这说明它推
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维护国家利益
C.防止社会的动荡不安
D.维护广大自耕农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均田制的理解。题干的关键词是主要目的,根据材料授田主要部
分只准使用,可以得出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维护国家利益。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二: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1)据材料一、二,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中的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有什么区别?
?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
(3)材料四中“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在变法法令中是如何体现的?
?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
参考答案:(1 )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2 )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发展民族工商业;有选择的、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发展模式;政府扶植。
(3 )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4 )侧重点:俄国侧重于解决农奴的身份和土地问题;日本的改革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学习西方。中国的戊戌变法全面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材料二?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4分)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2分)
参考答案:
(1)抓住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他的全力支持。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分)
顺应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
(2)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2分)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2分)
智慧:兼具政策的强制性(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2分)
本题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指出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和对变法的支持,后半部分强调改革措施行之有效。一般来说,历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
(2)本小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改革措施由材料二很容易判断。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意义在于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为以后统一做贡献。“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显示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原则性,对不同年龄官员的区分对待显示出策略的灵活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