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六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本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是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的。?
?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
参考答案:(1 )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 )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
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封建化"的内涵。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 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均属于封建化措施;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不属于,故此题选B项
考点:北魏封建化的表现
点评:要区分封建化与汉化的异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如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否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其过程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主要表现在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是一般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时间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终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现已终结;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仍然继续下去。
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较文明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和满族统治下的清朝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属于后者。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内的一支支奇葩;同时它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被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到汉族当中,原来的民族消失。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 ]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
[? ]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