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明治维新领导人大久保利通曾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1分)“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大久保利通怎样的经济思想?(2分)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分)
(3)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亚洲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榜样,也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不可学习。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请说明另外一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2分)
参考答案:(1)倒幕派等维新人士;与西方交往的获益者。(1分)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1分)
(2)思想:政府应鼓励人民发展工业,以增强国力,实现国家强盛。(2分)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废除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2分)
(3)走向现代化的榜样;(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1)外国的侵略,使日本社会的一部分人认识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对世界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力,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2)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殖产兴业的措施来实现。(3)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说是榜样,是从明治维新成功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而言的;说是走上歧路,是从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给日本人民以及周边国家造成的巨大伤害而言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1853年黑船事件

图2 19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商船云集日本港

图3 1871年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

图4 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修约谈判
(1)图1、图2事件对日本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中日本政府大型使节团的出访对其改革有何作用?指出图4谈判的最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4与图1相比,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治上:使日本主权丧失,成为半殖民地;加剧幕府统治的危机,激化阶级矛盾。经济上:进一步瓦解了日本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作用:进一步认识日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结果: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3)启示: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如下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领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对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释,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 ]
A.武士自己取消自己的权力,一定是历史的误传
B.武士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天皇,做做样子而已
C.领导改革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当然要取消封建特权
D.日本的武士阶层文化水平较高,政治觉悟高于普通民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才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光绪皇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国家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维新派主张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2)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3)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天皇掌握实权,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缫丝场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官办工厂之一,政府从法国购置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法国技师。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1878 年5 月 14 日早晨,掌握着明治政府实际权力的大久保利通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出门,准备入宫开会。一条消息传到宫中:49岁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杀。
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之后,把改革的难题留给了继任者伊藤博文。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
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把日本明治维新以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刺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两个时期发展的道路有何不同?
(2)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伊藤博文对大久保利通的国家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的内外背景是什么?
(3)概括评价伊藤博文的国家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结果,二战后迄今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又做了怎样的重大调整?
参考答案:
(1)大久保利通推行全面西方化的国家发展道路;伊藤博文推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国家道路。(2分)
(2)内部背景:国内矛盾的尖锐,封建军国主义浓厚,经过改革后增强了国力。国外背景: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盛行,列强的姑息。(6分,答到其他相应内容,只要言之有理的可给分,每一点1分,不要超过本问6分)
(3)一方面给日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移国内矛盾,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给世界人民和日本人民带来战争灾难。(2分)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近来有军国主义的复活。
本题解析:
本题中心围绕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历程,这是近年高考热点。(1)问阅读材料即可得出。(2)问注意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史实分析当时日本的内外背景。(3)这一结果分析应注意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结合二战后日本吸取教训和当今时事即可得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