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抓住儒、墨、道、法各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再进行比对即可得出结论:儒家提倡“仁爱”,注重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是“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是“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隐士派;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依法治国,是“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故选D。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1913年江苏某地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对此比较全面的理解是( )
A.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旧传统仍有影响
C.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D.文化氛围浓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思潮。从材料信息可知,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既有古代圣贤、又有时代风云人物,同时还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这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化,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故选C。从“孔子、孟子、颜渊”等人物可以排除A;B表述不全面;D项以偏概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史学》指出:“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把握历史规律
B.考证历史事实
C.描述历史现象
D.分析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强调历史发展的内在精神、规律和变化。故选A。BCD项都是说的历史本身,未上升到把握历史规律的高度。
点评:史学研究是近年来常考的内容,常考到的部分除了材料中涉及到的史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外,还有史料问题、史观问题等。如就史料来说,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清代岁入结构统计(单位:万两 比重:%)
年份
| 田赋
| 盐税
| 关税厘金
| 杂税捐输
| 官业收入
| 总计
|
1766
| 3986
| 72
| 574
| 11
| 540
| 10
| 449
| 8
| —
| —
| 5549
| 100
|
1893
| 3156
| 36
| 1356
| 15
| 3817
| 43
| 550
| 6
| —
| —
| 8898
| 100
|
1903
| 3546
| 34
| 1250
| 12
| 5340
| 51
| 356
| 4
| —
| —
| 10492
| 100
|
1911
| 4967
| 17
| 4632
| 15
| 8632
| 29
| 4264
| 15
| 7696
| 26
| 30191
| 100
|
请根据上表,围绕清代经济变化,至少提炼出三个涵盖若干数据的主题并利用表中信息加以简要阐释。
示例:
主题:清代经济总体而言处于发展状态。
阐释:田赋、关税及岁入呈明显增长趋势。
参考答案:(12分)
主题一: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较快发展。(2分)
阐释:田赋数额相对稳定,但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关税厘金收入上升幅度大,尤其是1911年关税收入占28.59%,说明工商业发展较快。(2分)
主题二:清末政府不断加征赋税。(2分)
阐释:田赋、盐税、厘金、杂税捐输均大幅增加,导致岁入总额增幅巨大。(2分)
主题三: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卓有成效。(2分)
阐释:官业收入即邮政、电报、铁路等成为晚清政府新的财政收入,且占比重很大。(2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表格数据,从1766-1911年清政府的田赋数额相对稳定,但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关税厘金收入上升幅度大,说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较快发展。田赋、盐税、厘金、杂税捐输均大幅增加,说明清末政府不断加征赋税。官业收入成为晚清政府新的财政收入来源,说明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卓有成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唐朝和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唐朝和西汉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了哪些相似的措施?
(2)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哪些新措施?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基本认识。
参考答案:(1)相似措施:①在少数民族区域设行政机构管辖: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②采用和亲政策:汉高祖开始实施与匈奴和亲政策,汉元帝时有王昭君和亲;唐朝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和亲。③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把内地的铸铁、凿井技术传到西域;唐朝把养蚕、种菜技术传到吐蕃。④征讨在边疆侵扰的少数民族贵族:西汉武帝时,三次大规模地反击匈奴战争获胜;唐朝太宗里,派兵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2)新措施有:在边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管理当地事务。如封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等。
(3)基本认识:①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大国。②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汉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民族政策来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汉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并从中归纳出两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相似措施,不难发现两朝在四个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即在少数民族区域设行政机构管辖、采用和亲政策、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
征讨在边疆侵扰的少数民族贵族等;第二问只要学生进行比较后就很容易发现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新措施主要是对在边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管理当地事务;回答第三问应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