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早就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公认。其国际法依据有:
①《九国公约》?②《开罗宣言》 ③《波茨坦公告》 ④《雅尔塔协定》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 1943年,中美英三方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表示“日本从中国人手里窃取的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保证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1945年,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故选B符合题意。
点评: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 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 。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后人将孔子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归纳为“三纲五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造成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C.中央在1959年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运动
D.中共中央在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了解出现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历史背景。在主观、客观原因方面,根本的是党犯了“左”倾错误,如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韩非子?功名篇》:“桀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非主张
A.礼教、仁义、感情都是不需要的
B.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
C.订法应该清楚,使得民众皆知,并以严刑重赏来执行
D.君主应该具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1953年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农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践:实施“一五”计划。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变化: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