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4分)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5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1)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4分)
(2) 有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立法与行政权统一。(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2分)
(4)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2分,答出任何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从过程上看: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巴黎公社国家管理机构主要体现在有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而俄国建立的是政治体制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立法与行政权统一。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问可以从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理解。(5)此题考查的是对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加以归纳。
点评:古代中国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的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有效。近代西方也逐渐的探索自己的政治体制,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性质相同但是具体的内容不同,这说明建立政权类型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政体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断的探索,逐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是不同的政治文明需要相互的借鉴吸收,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推陈出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民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A.制定《1954年宪法》
B.发动“文化大革命”
C.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08广东普高质检)下表是英美日三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国家 年份
| 英国
| 美国
| 日本
|
1895年
| 11.7%
| 9.5%
| 3%
|
1899年
| 11.4%
| 7.6%
| 11.5%
|
1913年
| 8.5%
| 12.8%
| 19.7%
|
1918年
| 11.8%
| 17.3%
| 38%
|
1921年
| ?
| ?
| 25%
|
上述材料表明:
①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有所缓和?②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处于入超地位
③一战中日本侵略中国加剧?④大战中及大战后初期美日在华争夺激烈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信息是英、美、日三国在对华贸易方面的争夺及其所占地位的变化。从材料中数据可知,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在不断加深,而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当贸易)自19世纪60年代起就已开始处于入超地位,由此,①②可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 意大利 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2分)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1分)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当时什么主题思想?(1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2分)
参考答案:
(1)设立太学;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分)目的: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1分)
(2)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美德(1分)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材料一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2分)
(3)人文主义(1分)。中世纪教育为基督教会所控制,教育处于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教会思想束缚;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影响;(3分)
(4)宗旨:坚持国民民主精神教育。(1分)
进步性:教育内容抛弃了封建伦理纲常(或儒家经书);教学内容全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1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可知汉代设立太学,结合所学关于太学的相关知识,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依据材料中“则英俊宜可得矣”、“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并结合所学知识,设立太学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2)依据材料中“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美德。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教育的目的进行分析,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服务于社会;材料一的教育思想是为维护统治者的政治统治而服务。
(3)依据材料中“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出处“意大利 弗吉里奥(1349—1420)”,可以看出当时处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背景回答问题,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教会思想束缚;中世纪教育为基督教会所控制,教育处于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影响。
(4)依据材料中“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是坚持国民民主精神教育;第二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由此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内容上抛弃旧有的封建伦理纲常、儒家经书,教学内容全面,注重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学。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A.洋纱和洋布
B.咖啡和可可
C.产于印度的茶叶
D.产于泰国的香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