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 A.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 “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 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2、判断题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②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
④经济停滞不前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判断题 下列关于方田均税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目的是公平收税标准
B.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最受地主官僚反对的
C.收回地主兼并的土地,公平分配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 “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王安石
材料二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试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