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12-14 03:33:5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2、综合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时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影响的产物。同时,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新的思想在孕育;同时,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又严重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土而出。在这样矛盾重重、风雷激荡的时代,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篇中宣称“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他们把传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具体表现。(6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学出现“新发展”的原因。(3分)(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二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应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的。也有人总结这场“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为“布新而不除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改革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自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8分) 材料三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3)实现这次转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责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一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12分)(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并筒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4、选择题 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举贤良对策” B.“君权神授” C.“性善论” D.“克己复礼”
|
5、综合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