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内容不属于《人权宣言》的是(?)
A.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B.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人权宣言》只是确立了基本的政治原则,并没有对国家政治体制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出现于法国 1791年宪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这一原则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它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②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基本原则③它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④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倡导“求阔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并成功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
④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图6中所示经济成分发展的两次高峰均得益于(? )?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实业救国”的思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总分22分)
材料一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1)材料中“②轻视阶段”是从哪一事件开始的?(2分)这一事件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2分)
(2)美国在各阶段对中国的看法不同,请在第④和第⑥阶段中说明看法不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我走下首次抵达北京的飞机舷梯,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当时世界把两个人的握手称之为“世纪之握”。对此,周总理也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摘自《谈判大师周恩来》
(3)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真实含义是什么?(4分)请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情况,指出“门打开”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6分)
参考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2分)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4分)
(2)第④阶段: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同属反法西斯联盟。第⑥阶段:新中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爆发。(8分)
(3)含义:中美敌对关系结束,友好往来开始。(2分)表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本题解析:(1)分析材料可知,轻视阶段是指1840~1905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事件应该是鸦片战争。关于影响可以结合教材所学解答。(2)此问可联系材料所给信息:赞赏阶段(1937~1944年),联系史实,此时中国与美国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所以美国赞赏。敌对阶段(1949~)是从1949年开始的,联系史实,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阻碍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敌对是必然。(3)材料二给出了关键信息——尼克松访华。联系史实,其应该指的是敌对结束,友好往来开始。回答成就可依据课本所学史实作答,如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点评:此题主要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知识迁移,总结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